最近,我将之前在匿名提问箱收到的一些问题和我的回答整理到了这里。
主要原因是原平台的互动性较弱,并且有 500 字的回答限制。现在将它迁移到自己的网站上,不仅可以更完整地记录我的思考,也希望能借助 Waline 评论系统,与大家有更进一步的、更开放的交流。
以下是本次整理的问答内容:
问:你觉得哪段时期的同伴关系对你来说影响最大?
答:我倾向于将“同伴”归为缺乏更深层次联结的同学关系,并姑且将时期划分为: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。
正面来讲,我认为大学期间的同学关系对我影响最大。这个时期的关系尽管普遍浅显,但非常广泛。大学前两年我较为孤僻,几乎不存在社交关系。大三下学期,我借助自媒体账号与线下志愿活动找到了许多有共同目标和爱好、十分优秀的同学。虽然大部分都仅仅见过几次面,但还是遇见了欣赏自己的人,甚至被推荐接到了人生第一个商单,对此我是十分开心的。这个时期,我虽然缺乏深层次的关系,但在经历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后,也逐渐对此缺乏感知了。尽管如此,我还是认为更深的关系应当是自然的、真挚的、相互的,如果没有也是正常的。
回首过去,很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沉迷在“做题蛆”的身份里,不关注任何其他方面,从而忽视了健康、社交与情商,这些都需要靠大学期间来弥补修复。
负面而言,小学是最让我深恶痛绝的时光。大部分小学时期,我都居住在铁皮加盖的厂房里,几乎没有同龄人,当时我甚至不知道“小区”是什么东西,也从来没有和同学主动在校外见过面,所以社交都局限于上学期间。小学生的“恶”也是毫无保留的……(当时受平台 500 字限制,未能展开)。
问:感觉你出国交换前后变化蛮大的,或者说这一段时期的你和大一大二时期的你有些差别,整个人更明朗了,活跃了,行动力更强了,也感觉更热爱生活了,不知道对不对,你有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吗,很好奇是哪些因素改变了你会给了你哪些思考。
答:好问题!
- 你的判断没错,我自己也有同感。
- 关于改变的因素和思考:
- 因素一:美国社会的开放与个人性格的磨合。 其实我本人从小到大没什么朋友,性格也比较内向。但我不是孤僻,还是很想要社交的。然而,刚进入一个开放的环境时,我非常不适应,不太敢和人搭话。但是,当地(正常)民众确实很友善,会主动发起 small talk,甚至任何地方买单都会问 “How are you?”,这也构成了我初期大部分的对话。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逐渐适应了这种氛围,每次和别人搭话都不会像之前那样胆怯了。如果不是口语比较差的话,我想我会表现得更好。
- 因素二:更多的阅历丰富了我的人生观。 一开始我认为“努力 == 做题 == 学习 == 成功”,而我逐渐认识到,成功总是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条件:强健的体魄、广泛的社交、求索的欲望… 于是我便摒弃原先的想法,从最开始的排斥社交,到逐渐享受认识更多人的过程。这些目的虽然最初有些功利心,但是后来也确实是乐在其中。这里所说的成功就是财富自由,从小的社交缺乏导致了我有些自卑,虽然不免有些俗气,但追求这种朴素的目标确实能弥补我过往的创伤,至少让我认为自己确实在努力。
问:准备保研考研秋招还是别的方向呀
答:大一的时候就没考虑过在国内读研。一方面,国内基本都是两三年的硕士,时间太长了,我还是想早点工作;另一方面,我想读个理工科或是和数据相关的硕士,本科专业对我而言没有太大用处,而国内读研很难转专业。
所以还是想出国读个硕士吧 🥹 我觉得我还是需要一个海外文凭来充实一下自己。
问: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
答:哈哈哈哈哈(。ì _ í。)
感谢大家的提问,未来如果还有新的问答,我会持续更新在这篇文章里。也欢迎大家直接在这篇博客的评论区与我交流!
条评论